返回顶部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点汇总

[复制链接]
DavidretLv.8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10-23 20:56:04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国民经济核算一词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范.克利夫在1941年提出和使用的。
2.国民经济核算起源于国民收入统计,是国民收入统计的演化结果。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
户和附属表三部分组成,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是基本核算表最核心的指标。
4.国民经济机构单位的特点:(1)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机构单位进行交易时转移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2)能做出经济决策,并从事其
本身可定要负直接法律责任的经济活动;(3)能为自身的利益发生负债,承担其他义务或
未来承诺,签订合同;(4)它具有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帐户,或者根据需要,有可
能编制出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一套帐户。
5.国民经济机构单位的分类:从一国国民经济核算出发,分为: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
构单位。按经济活动的市场特征分为:营利性、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6.非常住单位它是作为国外来处理的。常住机构单位与非常住机构单位是划分国内经济活
动与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
7.国民经济基层单位的特点:(1)具有一定的生产场所;(2)能够获得有关生产活动的
投入与产出资料;(3)具有自己的管理部门。
8.国名经济结构部门由国民经济机构单位依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分类形成。分为:非金融企业或公司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部门、国外。
9.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
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自来水、热水、蒸汽)的生产和
供应业;第三产业—流通和服务业。
10.交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是机构单位根据市场经济原则相互协议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它包括经济权益的创造、转移、具体性质的改变和消失。核算中交易的概念还包括一个机
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资源、无偿的或者是强制性的经济转移。
11.交易的种类:货物和服务交易、分配交易、资本交易、金融交易、内部交易、其他积累交易。
12.交易的方式:货币交易和易货交易。
13.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核算中的经济存量主要是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和净值的持有量。
14.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是指机构单位或部门拥有的金融债权;非金
融资产机构单位或部门拥有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土地和无形资产等。负债是指机构单
位或部门持有的金融债务。净值在会计核算上称为所有者权益,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平衡项。
15.市场价格:要素价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原材料、燃料等转移价值;
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
16.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市场”可以归纳为产品和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
17.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市场原则、所有权原则、三等价原则、记录和估价原则。
18.四式记账方法:往往一笔交易或生产活动将涉及实物流量与金融流量的同时发生,并且
涉及两个交易的机构单位,共四笔账目的统计处理问题,应同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统计。19.国民经济账户特点:1.账户的科目均为统计指标;2.账户体系依据和连接的是国民经济
运行过程的各阶段分设账户;3.账户根据平衡关系设置平衡项,账户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平
衡项连接;4.实施四式记账核算。
20.生产核算的对象是货物与服务生产的两大类产出。



21.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它是用来满足购买者某种需求且能确定其所有权的有形实体。货物的特征:(1)它是满足一定需求的有形实体;(2)通过市场交易,可在两个机构单位
之间转移所有权;(3)生产和交换是两个独立活动;(4)生产过程结束后,可以被储存;(5)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分离的。
22.服务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是按消费者具体需求生产的异质产出。服务的特征:(1)
它是指无形的商品;(2)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3)它不能被储存。注意:与货物相比,服务最大的特点是不可储存性及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
23.生产核算中的交易有实际交易和虚拟交易。需要虚拟的经济活动主要有两类:自给性生
产和非市场产出。
24.生产税净额即为生产税减补贴。生产税是为了将产品的基本价值转换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商品价值时所需的一个加项。生产税征收的对象虽然是企业,但负担者却是消费者。是
一个将要素收入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的价格追加项目。补贴一般是政府对低于市场价格出售商品的企业的补偿,通常称为负生产税。因此,补贴是作为减项出现在市场价格中。
25.工业部门计算总产出通常是采用“工厂法”。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或工业总产出=产品销售收入+库存变动值+发出商品变动值。
26.农业基层单位的总产出通常是采用“产品法”计算。农业总产出=∑某产品产量×该产品单价。
27.非营利部门总产出一般是根据它们在核算期内提供的总费用来虚拟,它包括经常支出和
固定资本消耗。
28.增加值是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它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体现生产过程的附加价值。
29.生产法核算增加值公式: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注意:从核算角度看,微观生产
单位的增加值(即指增加值总额)仅有价值形态,而没有相对应的实物内容。但作为各微观生产单位的增加值(指增加值总额)求和后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却有相应的实物形态,即全社会的最终产品。
30.收入法法核算增加值公式:增加值=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消耗+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补贴)
31.生产账户可以分为产业部门生产账户和机构部门生产账户
3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的总和。
33.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最终产品分类,从实物构成看包括 1.用于最终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
2.用于总积累的生产资料,包括用于替换固定资产磨损部分的生产资料;
3.净出口的货物及服务。
34.某部门(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率)=该部门(产业)增加值增长
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某部门(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力=该部门(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35.国民经济生产结果的分配,通常是指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在
参与生产活动过程的各要素之间进行的直接分配,以及要素收入在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通过收支转移产生的间接分配,通常称为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36.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根据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针对当期生产的参与状况和贡献,对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注意:参与初次分配的基本前提是对生产的参与,即参与分配
者必然是生产的参与者。收入初次分配核算就是要核算在此阶段发生的收入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财产收入,并把这些分配流量和结果编制成账户,具体有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37.收入形成账户中的主要指标: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混合收入)。
38.原始收入账户中的主要指标:劳动报酬和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地租、无形资产使用费、利息、红利、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款、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盈余)、原始收入。
39.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
40.收入再分配是指在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转移收支进一步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所做的分配。
41.转移收支的概念: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和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作为对等物回报的行为。因此,转移是“单方面”的交易,由转移所产生的收支即为转移收支。
42.转移收支的分类:从性质上分为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按形式分为现金转移和实物转移。
43.收入再分配的核算内容:现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其他经常性转
移等再分配收支,以各部门原始收入为基础加减上述再分配收支。
44收入再分配账户中的主要指标:现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其他经
常性转移,可支配收入。注意:国民可支配收入不同于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
45.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中的主要指标:实物社会转移和调整后可支配收入。
46.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指人们使用货物和服务用来满足生活需要的最终消费。
47.消费核算的原则:最终承担支出原则、支出的记录时间原则、支出的估价原则、虚拟支出原则。
48.个人消费支出是指核算期内由居民个人直接购买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所花费的支出。
49.个人最终消费支出的分类:按消费对象的性质分为——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消费品
支出、文化生活服务费用支出、实际和虚拟房租支出。按消费目的分为——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及医药保健用品类、交通及通讯工具类、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类、居住商品类、其它商品及服务类。
50.公共消费支出指核算期内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承担费用,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消费性货物与服务的价值。
51.公共消费支出的分类:按职能分为——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和福利、体育和娱乐等;按受益对象分为——用于居民的货物与服务消费支出、用于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按提供方式分为——政府等部门自市场上购买的产品,免费提供给特定居民、政府等部门将其服务免费提供或以无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居民和公众。
52.实际最终消费也可分为个人实际消费和公共实际消费。
53.实际消费的核算方法:对一国经济总体来说,实际最终消费和最终消费支出在数量上是一致的,两者的不同只是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个分量,差别在于实物社会转移部分如何归属,从负担费用上看,它应属于公共消费,从实际获得并受益看,他应该属于个人消费。因此,实际最终消费的核算一般是在最终消费支出核算结果基础上进行,即将实物社会转
移部分从公共消费支出中分离出来,与个人消费支出相加总,以此求得个人实际消费和公
共实际消费。
54.个人实际消费=个人消费支出+用于居民个人的公共消费;公共实际消费=公共消费支出—用于居民个人的公共消费。
55.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居民消费增长量/居民收入增长量;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居民人均消
费量/居民人均收入量。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在国内购买的消费品,最终消费支出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它们包括在货
物和服务的出口中。(2)最终消费支出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我国驻外使馆人员在国外
购买的消费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不包括这些消费品。(3)最终消费支出包括服务消费,如居民的医疗保健服务、交通和通讯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不包括相应服务价值。(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最终消费支出。(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资本形成,不属于最终消费支出。(6)最终消费支出中包括虚拟消费,即居民对以实物报
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居民对自己生产货物的消费,居民对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最终消费支出则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简答题
1.什么是常住机构单位?并解释在常住机构单位定义中“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
的含义。
常住机构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一个经济单位在一国有一定
的活动场所,长期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即为该国常住单位。经济领土是指该国政府
控制的领土、领海、领空和具有捕捞与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还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但不包括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经济利益中心是指常住机构单位在该国经济
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
2.何谓三等价原则?其内涵是什么?
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实际上都是同一总
量在经济循环不同阶段的等价表现。国民经济活动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国民经济核算在描
述这个循环过程中要遵循三等价原则。具体讲:一国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相当;它们与最终使用在消费和积累上的国民最终支出总量也是相等的。概括讲,国民生产总量转入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后形成最终支出,最终支出是对生产总量的市场实现。它描述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组成的主要平衡关系,是确定国民经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实际上,生产核算范围和原则决定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的核算。
3.简述SNA的生产范围。
国民经济核算(SNA)采用的是综合性的全面生产观念,它既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非物质
生产。(1)所有个人和公共货物或服务的生产;(2)生产者为自身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所
进行的自给性货物生产;(3)自有住房者住房服务的自给性生产;(4)雇佣付酬家务人
员进行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4.简述国内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1、生产法:它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在计算出部门增加值的基础上,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得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各产业(或机构)部门总产出—∑各产业(或机构)部门中间消耗;2、收入法:它是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角
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项目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把所有部门的上述项目加总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各产业(或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或机构)部门固定资本消耗+∑各产业(或
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或机)部门营业盈余;3、支出法:它是从最终产品的
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一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可用于以下方面:被国内常住单位使用,即用于消费和投资;出口到国外。由于国内使用包括一部分进口产品,故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应是出口减去进口的净值。用公式表示: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
投资+净出口(出口—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
5.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诸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国民收入分为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是各部门原始总收入之和,它是该国民经济当期从国内和国外所获得的全部生产性收入。国民净收入是各部门原始净收入之和。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指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宏观上,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净收入+经常性转移净收入。
6.简述消费率、储蓄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储蓄率=储蓄/可支配收入。
收入形成账户




上一篇:-亮剑精神与团队建设
下一篇: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雅宝知识库(yabaojy.com)--是一个聚焦知识付费的平台,包括在线教育、文档下载、作业答案、网课答案、考试资料、形考任务答案、行业资料、毕业论文、同时还包括问答平台、资料文库、课件下载等,是一个综合在线学习知识分享交流平台。
  • 企业微信

  • 官方微信

  •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