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ret 发表于 2023-6-23 18:10:12

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
摘要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2003年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作、2004-2007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007年十七大以后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中得出三点重要启示: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实施城乡并重战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并重、转变职能
城乡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城乡关系的状况及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改革、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所造成城乡在体制、机制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一系列矛盾的根本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不合理的城乡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城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调整城乡关系,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2003年: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业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确立了工业化战略。为了解决工业化所
需资金问题,确立了“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业”的方针和政策。具体实现形式为“多取少予”。改革开放以后到2003年,虽然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但总体而言,“农村支持城市、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框架依旧,并没有根本改变,只是支持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二)2004-2007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2004年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同时,中共中央作出了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的判断。在对这些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我国城乡关系政策开始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其标志就是“多予少取”。(三) 2007年十七大以后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的格局。这是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的坚持和发展;是对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健全“三农”工作体制机制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二、启示
(一)中国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
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不强、“重城轻农”倾向有很大关系。因此要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应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
(二)实施城乡并重战略
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为此,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具体措施:1.在分配起点上,使农村居民在进入分配过程之前使其拥有的生产要素尽可能的平等,主要包括劳动者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平等,以及财产占用权利的平等;
2.在分配过程中,建立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决定机制,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和生产要素自有流动两个方面。当前,破除户籍、福利和就业等限制劳动力自有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缩小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有力保障;
3.在分配结果上,通过政府的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对收入分配关系进行第二次调整。一方面对农村高收入者进行合理调节;另一方面,要通过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转移支付,建立和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农村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局。
(三)加强城乡民生发展,缩小差距。
1.关于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差距。城镇居民基本上可以享受公费医疗或在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之内。而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大部分已经解体,有合作医疗的仅占15%左右。广大农民基本上处于一种“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看大病即意味着倾家荡产”的状况。
农民获得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的能力要远远弱于城镇居民。目前。农村有三千多万人口不能保证有及时的医疗服务;有四亿多农村人口尚未饮用自来水;农村地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8.5%;贫困农村地区妇女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缺乏经过培训的接生员;在农村有近8%的婴幼儿没有享受免疫接种;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中西部相当多的省份疾病发病率仍然较高,人口预期寿命相对较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在19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医疗资源分配公正指数排第188位,是世界上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2.关于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尽管仍不十分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还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而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基本上被排斥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现在我国仅在部分农村发达地区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仅占农村总人口的9.6%左右。这意味着农村养老仍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这种状况对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是极其不利的。至于其他的失业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更与农民无缘(四)转变政府职能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还需要政府在宏观上进行管理和调控,这是由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农业本省的特性所决定的。农业是一个风险高、易
波动和市场竞争力弱的产业,又是一个满足人类衣食需要、健康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产业,市场机制调节又具有滞后性、短期性,对农业这种公益性、外部效应很大的调节又具有局限性、不完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是保持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一方面是纠正“错位”现象,把不应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是要切实“到位”,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要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关锡捷.《消除城乡国民待遇差异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第1

2.胡映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发展研究》.中央文
献出版社.2005
3.何世林.十六大以来中央农村政策概览(上).民政经济与社
会发展.200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