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raborvap 发表于 2022-10-11 16:13:31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闽南师范大学
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精神与文化遗产保护姓名:黄红林
学号:1203030126 系别:政法系
专业:行政学与政治学
年级:12级
指导教师:
2013年11月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2)
1、文化遗产保护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化精神 (2)
2、文化遗产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精神 (2)
3.文化遗产对社会的作用 (3)
三、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3)
四、结论 (4)
五、致谢 (4)
摘要
人类文化遗产被破坏的事件历历在目,无不让人心痛惋惜。而我们该怎么去保护现存的文化遗产,才能避免上述悲剧重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与马克思主义精神都肯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必须从基础做起,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继续绽放华彩。关键词:文化遗产;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创新
前言
新浪网报道2012年1月26日,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梁林故居”现已基本被拆掉,只剩门楼旁一小间。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此前并不知晓故居被拆一事,已责成东城区文委调查。目前考虑的方案是复建故居,但最终方案还未出炉,整个复建工程需等住户全部搬走才行。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争议不断,在现代化的今天,难道一切都得现代化?发展就是要破除一切旧事物?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所谓文化遗产,是指人们所承袭的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就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它集中地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我们今天所必须面对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这些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文化生态、政策环境、行业自身等多方面问题。1而相关行业与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意识与保护力度的薄弱更让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譬如漳州版“三坊七巷”——文川里走过数百年,而今却面临拆除的危险。虽然在报道后政府部门有效地将之保护起来,但这件事无疑是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梁林故居,林白水故居、赵萝蕤与其父亲长住过的四合院遭遇危机,最终都被粗野的推土机连骨带肉全吞噬了。,到了2005年,北京的名人故居,全市308处,有189户暂未
1 节选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新华社北京2月8日
列入保护项目,而97户已经被拆除了。这些历历可见的惨痛教训让我们不得不深刻认识到文化遗已面临到严重威胁。同样的,受到威胁的除了物质遗产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前两年的端午节韩国申报事件。而现今遗留的昆曲,东巴文等都已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文化遗产之殇。
二、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1、文化遗产保护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化精神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在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一样都是国家综合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文化是一国文明的体现,而随着经济与现代话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而文化遗产则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传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化精神相适应的,是目前社会急需热切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同时,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一精神,广西省玉林市文化局认真组织全市文化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动员大家把思想、智慧和行动凝聚到创建“特色岭南文化示范市”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实践中去,奋力推进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玉林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艺术精品生产水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和文化产业实力。
广西省玉林市文化局这一举措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潮是相符合的。
2、文化遗产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精神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各民族文化遗产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基础上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早已揭示了这一规律。2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肯定了文化遗产在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莱社会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文化遗产是一种既得的生产力。是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人们在原有的历史的条件下发展自己,这既是客观发展的要求,也是立足于实际的必要。脱离了历史基础的发展是空泛的,没有根基的。马克思曾
2鲍展斌,《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经指出,每一代人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他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触到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3马克思从来就予以文化遗产高度的重视,科学地对待,在他看来文化遗产不仅是对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的应有表达,而且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和精神营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遗产的正确态度和科学理论,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与前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理论,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文化遗产,在当下有不可抗拒的使命。
3、文化遗产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遗产有很多重要的意义,它更有很多重要的价值。它是一笔不菲的财产,是历史文化的展现和保存载体,是一种文明存在与发展的证明。文化遗产既是古代历史的见证,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祖先的成就。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笔无价的宝藏。
我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留在历史上的证据,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美学,文学,乃至价值观都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传统中吸取精华。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不可分离: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经济社会的经济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因文化遗产的推动作用而效益渐增。
三、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马克思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即“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护遗产的同时,我们不止要继承,更多的应该是在保持其原有本质上进行保护方式的创新。当今社会,民族、国家乃至世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多是将其列入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再发布法律禁止人们的破坏。这固然是个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对于像梁林故居,三坊七巷这些在拆前未被列入保护
3鲍展斌,《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刘江,《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继承什么?——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考察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
范围的文化遗产而言,更重要的保护应该是来源于个人与政府的共同努力。
保护文化遗产,尤其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市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提高其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是最为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2、继承文化传统,在继承的同时积极地创新。在不改变文化遗产本身传统的前提下为其注入些许现代保护元素,使其具有活力。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责任,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
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6、将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项目结合起来,用文化遗产开辟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在保护遗产与发展经济方面获得双赢。
总结
文化遗产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化石,是历史文化的展现和保存载体,是一种文明存在与发展的证明。文化遗产既是古代历史的见证,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祖先的成就。在马克思主义思潮占主流的今天,文化遗产保护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要求。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创新文化遗产,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传承经典,让梁林故居之殇不再重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