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1 发表于 2022-10-6 14:09:03

《认识图形》重难点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重难点教学案例
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1、说说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①师: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生:黑板是长方体。教室里的音箱是长方体。
(学生指着教室前面桌子上圆柱形的杯子)这个杯子是圆柱。
我家的冰箱是长方体。……
②让学生从桌面上的各种立体图形中找出喜欢的物体。
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找的是圆柱
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生:我找的是三角体(一个学生拿出三棱柱)
师:这个呀不叫三角体,这叫“三棱柱”。(让学生跟读名称)
2、摸物体的面,感觉面。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请学生摸物体的面,把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
生:摸起来平平的。
生:摸起来滑滑的。
生:摸起来有点尖(这个学生摸到三棱柱的棱上去了)。
师:哦,你这不是面,你这是三棱柱的棱了。还有吗?
生:我觉得有的摸起来滑滑的,有的摸起来有点次次的。
师:那是不是平平的呀?
生:是的。
生:有的面摸起来圆圆的。……
(评析:这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与巩固,也是给新知的铺垫和“热身”。由于立体图形的认识仅仅是前一节课的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得还不够,因而对其形状和名称还不是很熟悉,通过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有一个重温旧知的机会,也可对旧知有一个巩固的作用;这环节又给新知的展开搭建了一个平台,因为后面的各个环节中所要学生操作的如摸、找、说、画等都是在本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感受“面”从“体”得
1、认识长方形
①从长方体上认识长方形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但是谁知道长方体的面是个什么图形吗?
生:长方形(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回答)
师:真棒,这么多人都知道。那现在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找到长方形。
②在长方体上找长方形
师:现在请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学生动手找) 你能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
生:我在盒子里找到了一张纸,把纸折起来是一个长方形。(因为我提供的是一些药品包装盒,有些盒里边有说明书。)
生:我在这个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边指边说)……
③摸一摸找到的长方形
2、认识其他图形
①找面
师:刚才大家都找到了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
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师:咦,找到正方形?你能把你手里的长方体那起来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装出很奇怪的样子)三棱柱上有长方形吗?在哪呢?
生:有,在这里。(边摸边说)
师:太棒了,连三棱柱上的长方形都能找出来。
(评析:以上环节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扶”的部分里,由
于学生在幼儿园里已经接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也已经知道它们长的是什么样,因此我直接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上“剥落”下来,这样既直观又让人印象深刻。然后让学生找和摸长方形,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的感觉。在“放”的部分里,安排了“找”和“说”两个内容。“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在长方体上找到正方形,在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这样的话,经过教师的点拨就可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立体图形上可能会有多种面存在,并非是单一的。这样也达到了“放”的目的。“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
②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并揭题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 咱们一起来读读看这些图形的名称。(生读)大家比比看今天认识的图形和昨天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体长长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圆柱鼓鼓的,圆扁扁的。
生:正方体有六个面,正方形只有一个面。
生:……
师进行小结并揭题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三、学会用“体”描“形”
1、画各种形状
师:请小朋友利用桌面上的物体在纸上描出今天学过的图形。同一小组的小朋友也可以互相合作。不会画的可以看书第34页。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分类
师:请各小组从自己的作品里选两个最漂亮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自己可要想好了要贴到哪里。
(评析:本环节我应该让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可以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也可以用印泥印等。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得到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的相应位置,既是对平面图形特性的进一步感知,也是对分类知识的初步渗透。但是,在这一环节里,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只是让他们用描的方法,使整节课缺乏亮点。)
四、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1、找一找
师:谁能说说咱们身边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大家可以出座位在教室里找,也可以说说家里、路上所看到的。
师:谁起来对大家说说?
生:……
(评析:这样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拼一拼
小组合作,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设计一幅美丽地图画。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回家找找看,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今天学过的这些图形的样子的,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评析: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在这里教师留了一个让学生与父母交流的空间,既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去体会平面图形的特性,也让父母参与了孩子的学习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认识图形》重难点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