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到底有没有用?有什么用?( 2022年1-2月总结).doc
(12.54 KB, 下载次数: 0, 售价: 1 威望)
学习到底有没有用?有什么用?( 2022年1-2月总结)
终身学习,这个概念至少在 1962 年就提出来了,英文是 lifelong learning 。但概念一直不是特别清晰,中间夹杂着一些诸如“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的影子。
维基百科中有一种解释似乎与时间没有关系,而是与学习的空间有关:
Lifelong learning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process that includes people learning in different contexts.These environments do not only include schools but also homes, workplaces, and even locations where people pursue leisure activities.
(翻译:终身学习被描述为一个包括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学习的过程。这些环境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家里、工作场所,甚至是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地点。)
而第二种解释也与时间无关,似乎是在强调学习的内容:
Lifelong learning focuses on holistic education and it has two dimensions, namely, lifelong and broad options for learning. These indicate learning that integrates traditional education proposals and modern learning opportunities.It also entails an emphasis on encouraging people to learn how to learn and to select content, process, and methodologies that pursues self-design and self-perfection.Some authors highlight that lifelong learning is founded on a differ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its acquisition. It is explained not only as the possession of discrete pieces of information or factual knowledge but also as a generalized scheme of making sense of new events, including the use of tactic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m.
(翻译:终身学习注重整体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终身学习,以及学习选项的无限制性。这表明学习融合了传统的教育建议和现代的学习机会。它还需要强调鼓励人们学会如何学习,选择追求自我规划和自我完善的内容、过程和方法。一些作者强调,终身学习建立在对知识及其获取的不同概念上。它不仅被解释为拥有离散的信息或事实性知识,而且被解释为对新事件进行理解的普遍适用方案,包括使用策略来有效地处理这些事件。)
如果一个人把终身学习当作一种人生乐趣的话,那么,我认为,上述两种解释他都会同意。
首先,信不信由你,我觉得学习是一种会上瘾的东西。大脑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多巴胺奖励,可能不亚于任何一种休闲娱乐活动,甚至更多。
当然,我说的这种学习,一是每天的坚持,就象跑步一样,如果坚持,那么坚持本身就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
二是自我反馈,健身的反馈,可能是形体的变化,而学习的反馈,则来自于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这得解释一下,所谓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是说,通过持续的学习,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每一本书都会带出无数本书,而在此过程中,阅读者会发现一个他以前完全陌生的世界。
很多时候,他会发现,这个世界里的运行规则,与他之前认知的那个世界规则完全不一样。
而当他有这种发现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欣喜,是无法形容的,我个人感觉。
当然,也不是说这个陌生世界的规则就一定比以前的更正确,这里面有一种单纯的发现之美,以满足人类固有的好奇心,所以大脑在此时一定会分泌多巴胺。
一个人学习如果走到了这个阶段,那么空间与时间都不再是限制了。家里,学校、公司、路上、休闲场所,一切地方都是学习场所。
其次,无论你一开始的学习目的或目标是什么,如果你坚持终身学习的话,最终总会走到“博雅教育”的学习内容上。
博雅教育又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解释起来很复杂,基本也没有完全一致的解释。大概就是一些通识课程,如哲学、逻辑、认知论、学习观之类的东西,也就可以说是与“学习如何学习”,或者“思考如何思考”,或者“认知如何认知”有关的“元”范畴的东西。
也可以说是学习的基础下面的岩石层,到达这一层,再不用往下打基础了。
终身学习,就是学习这些东西,在学习了这些东西之后,不管世界变化有多快,你可能永远不会像崔健一样说“不明白”了。
不过,这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称之为“输入”吧。还有一个方面,当然就是“输出”。
输出永远比输入更难。
以我现在学习逻辑学为例,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老是有人会这样对我说:“你是学习逻辑的,我这样说别人不懂,你肯定能懂。”
我听了之后,总觉得有一个潜台词,如果我的认知和他不一致,那么一定是我的逻辑白学了,还不如不学。
所以弄得我压力好大,每次听到有人这样说时,恨不得立即把书翻出来对照一下,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他没有逻辑。
但是,逻辑规则的熟练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一定要有大量的逻辑规则刻意练习,在大脑中形成类似于肌肉记忆的东西之后,才有可能大幅度减少犯逻辑谬误。
这是由我们大脑思维的特性决定了的,我们的大脑思考,可以说就是一些电子的传输与流动,而这不可避免会出现跳跃性思维,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怪异思维。
这是作为运用的“输出”。
还有一种输出是写出来,也就是将自己理解的学习到的逻辑,通过文章写出来。有很多人跟我说过,我写的那些读书笔记看不懂。这是正常的,因为符号逻辑中的概念非常多,而且前后关联,一篇不读,后面的就不好懂了。
我曾设想过通过一些小故事来把逻辑知识串起来,或许,在我学习完《逻辑与哲学》之后,有能力做一些简化科普工作吧。
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感想。对于逻辑学习,我曾在一个群里有一段发言,代表了我对逻辑的一些认知,我也贴在此处,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读读。
昨天累被嘲笑不懂逻辑,这也没错,我现在确实不敢说自己就懂逻辑。但毕竟学了几个月,可以跟大家汇报一下学习心得。
在学习《逻辑新引》时,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逻辑就是逻辑,干干净净,没有必要牵涉到认知论,形而上,以及心理学之类的内容。
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但在学习《逻辑与哲学》之后,发现所谓的逻辑就是逻辑,是仅仅指学习逻辑而言,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仅仅指逻辑论证规则的学习而言,在学习这些规则的时候,摒弃那些哲学、心理学、认知学方面内容的干扰,确实很重要。
但对于应用逻辑这个工具而言,我们则不得不涉及到哲学内容。
举一个例子。
我们知道,一个逻辑论证是否可靠(soundness),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前提全部为真;二是论证形式有效。
论证形式有效,就是逻辑规则的学习,不能被其他学科干扰;
前提全部为真,则必然涉及到认知论,形而上以及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绝对知识”是非常少的,所谓绝对知识,就是那种放之四海皆准,不受人类认知限制,不受时间空间影响,都必然为真的东西。
那么,我们说的全部前提为真,则大概率遇到的都是相对知识。既然是相对的知识,那么时间、空间不同,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都将影响到对前提为真与否的判断。
换句话说,就是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前提,可能会被认为全部为真,也可能会认为并非全部为真。而这,将影响到我们对结论是否可靠的判断。
我们常常听说,要区分事实与观点,这话似乎没错。其实不然,康德说过,事实是人类触及不到的东西,我们触及到的事实,一般来说,只是人类看到的,或者描述的事实。我们也知道,人类只能看到自己能够看到的东西,甚至是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再加上语言与思想本身存在巨大的距离,因为,我们接触到的任何事实,其实都已经暗含了个人观点。
简单地说,在某种意义上,事实其实也是一种观点。
由此,我们在听到、看到一个叙述事实或观点时,我们可以将看作是一个结论,一个由他自己经过论证出来的结论。我们甚至可以说,情绪的表达,在某个角度上,也是一种结论。
既然是一种结论,我们就可以通过逻辑规则,主要是演绎规则,来反推观点或情绪表达者的大前提,也就是他个人的世界观。
这就是我说,一个人对某事的态度,体现了他的底层逻辑,也就是他的世界观,或者说他的信念的原因。虽然他自己也不一定知道,因为这很可能是潜意识里的东西。
附:2022年1-2月文章一览(每天一篇,共59篇)
(一)逻辑小知识
1、如何理解量词规则中的一一对应?(逻辑小知识 083)
2、如何理解量词规则意外约束?(逻辑小知识084)
3、另一个谓词逻辑证明系统(逻辑小知识085)
4、谓词逻辑真值树说明(逻辑小知识086)
5、真值树方法的一般特征(逻辑小知识087)
6、真值树方法实例(逻辑小知识088)
7、谓词真值树某些优点(逻辑小知识 089)
8、谓词真值树的元理论(逻辑小知识090)
9、谓词真值树的策略与计算(逻辑小知识091)
10、关于同一性的符号表达(逻辑小知识 092)
11、限定摹状词(逻辑小知识 093)
12、关系的属性(逻辑小知识 094)
13、高阶逻辑(逻辑小知识 095)
14、集合与一阶谓词逻辑(逻辑小知识096)
15、集合论和二阶谓词逻辑(逻辑小知识097)
16、罗素悖论(逻辑小知识098)
17、基础算术中的集合(逻辑小知识099)
18、集合的存在(逻辑小知识100)
19、第十三章关键术语(名词解释)(逻辑小知识101)
20、谓词逻辑的局限性(逻辑小知识102)
21、再说“命题与语句”(逻辑小知识103)
22、第三真值?(逻辑小知识104)
23、谓词逻辑中语句联结词的地位(逻辑小知识105)
24、逻辑蕴涵怪论?(逻辑小知识106)
25、什么是演绎上的有效论证?(逻辑小知识107)
26、语形逻辑悖论(逻辑小知识108)
27、语义逻辑悖论(逻辑小知识109)
28、逻辑革命:令人不安的谜题(逻辑小知识110)
29、第十四章关键术语(逻辑小知识111)
30、模态和模态逻辑(逻辑小知识112)
31、模态符号和转换(逻辑小知识113)
32、模态逻辑语义(逻辑小知识114)
33、《逻辑与哲学》第十到第十三版序言(逻辑小知识 115)
34、可及性(逻辑小知识116)
35、模态真值树(逻辑小知识117)
36、量化模态逻辑(逻辑小知识118)
37、模态现实主义、模态虚构主义和跨界同一(逻辑小知识119)
38、模态逻辑的应用(逻辑小知识120)
39、模态逻辑的反对意见(逻辑小知识121)
40、第十五章关键概念(逻辑小知识 122)
41、三段论逻辑之直言命题(逻辑小知识123)
42、简单有趣的对当方阵(逻辑小知识124)
43、位换质换位质换是推论规则吗(逻辑小知识125)
44、“存在意含”的假设有必要吗(逻辑小知识126)
(二)《如何阅读一本书》翻译之旅
1、如何检验是否读懂一句话?我的另类翻译之旅020
2、为什么要求搜寻论证而非推论?我的另类翻译之旅021
3、搜寻“问题与解答”很难吗?我的另类翻译之旅 022
4、这些是逻辑术语吗?我的另类翻译之旅023
5、你懂得“阅读礼仪”吗?我的另类翻译之旅 024
6、“孺子可教”到底为什么可教?我的另类翻译之旅025
7、你真的知道什么是修辞手法吗?我的另类翻译之旅026
8、你能做到让子弹飞一会吗?我的另类翻译之旅027
9、评论区微信群争论是不是无聊?我的另类翻译之旅028
(三)其他
1、难以言说的长期主义(2021年总结)
2、司马光说得对吗?(我读熊逸版《资治通鉴》005)
3、郁闷千年说西游(今天不学逻辑 02)
4、孙悟空的恶意返乡(今天不读逻辑 03)
5、蔡文姬被拐与《胡笳十八拍》(今天不学逻辑04)
6、宝象国公主被拐之后(今天不学逻辑05)
|